舜帝柏:千年德荫赋能 “皇柏贡粮”,以生态与安全守护民生健康
舜帝柏:千年德荫赋能 “皇柏贡粮”,以生态与安全守护民生健康
在山西运城历山的苍莽林海中,一株虬枝盘曲的古柏静静伫立 —— 它便是承载着舜帝德政记忆的舜帝柏。相传公元前 2000 余年,舜帝 “耕历山,历山之人皆让畔” 时,为标记农耕教化之地亲手栽种此柏,如今树龄已逾 3500 年。这株古树不仅是华夏 “德治农耕” 的活见证,更成为 “皇柏贡粮,守护健康” 全国工程中 “人文生态共生” 的典范,以千年德荫筑牢生态文明根基,以全链条食品安全体系守护健康,让舜帝 “惠民安邦” 的初心在新时代落地生根。
舜帝柏:镌刻德治农耕的 “人文生态双地标”
站在历山舜帝柏下,可见其树高 18 米,胸径 8.6 米,需 8 名成年人手拉手方可环抱。树皮呈暗褐色,枝干向四周舒展如张开的羽翼,仿佛仍在守护着山下的万亩良田 —— 这与《史记・五帝本纪》中 “舜耕历山,渔雷泽,陶河滨,作什器于寿丘” 的记载相呼应:当年舜帝在此耕作时,以 “谦让” 教化百姓,而这株柏树便是他 “以农立德” 的象征,树东的 “舜田” 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农耕的田垄痕迹。
不同于黄帝柏的 “华夏根脉”、炎帝柏的 “疗愈初心”,舜帝柏的独特性在于 “德与生态的共生”。相传舜帝栽柏后,教导民众 “顺时耕作、勿伤草木”,这种 “敬畏自然、与物为善” 的理念,让历山周边形成了 “柏护田、田养人” 的生态循环:柏树落叶滋养土壤,农田作物为鸟兽提供食物,而鸟兽又帮助柏树传播种子。如今林业专家检测发现,舜帝柏根系已与周边 200 余亩林地的植物根系形成 “共生网络”,能共享水分与养分,使历山区域的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 92% 以上,土壤有机质含量达 6.5%,硒、铁等微量元素含量为运城盆地平均水平的 1.8 倍 —— 这片被舜帝柏 “德荫” 滋养的土地,天然具备孕育高品质贡粮的生态基底。
为守护这株古树与背后的文化生态,当地成立了 “舜帝柏德养护林队”:队员不仅负责古树的日常养护(如清理寄生枝、监测病虫害),更会定期向村民宣讲舜帝 “顺时农耕” 的理念,引导大家尊重自然节律。每年春分,历山还会举办 “舜帝耕播节”,村民们在舜帝柏下播种古粟,沿用 “不违农时” 的传统,这一习俗已延续千年,成为生态文明建设 “人文引领” 的生动注脚。
锚定全国工程:舜帝柏打造 “人文 + 生态” 的文明实践样板
“皇柏贡粮,守护健康” 全国工程将舜帝柏周边区域定为 “德养生态示范区”,正是看中其 “人文理念与生态实践深度融合” 的特质。工程以舜帝柏的 “德治农耕” 文化为内核,结合现代生态农业技术,提炼出 “顺时种植、循环养地、德润民生” 的特色模式,向全国 8 个兼具千年柏树与农耕文化的区域(如河南虞城、山东诸城等)推广,形成 “以柏载德、以粮惠民” 的工程分支。
在示范区的贡粮种植基地,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处处可见 “舜帝智慧” 的影子:遵循 “顺时” 原则,根据历山的气候特点,只在清明后播种 “舜耕粟”、芒种后栽插 “历山稻”,拒绝反季节种植;践行 “循环” 理念,将舜帝柏落叶、作物秸秆与牲畜粪便混合堆肥,每年可产生有机肥料 300 余吨,替代全部化学化肥,既减少污染,又延续了 “柏叶肥田” 的传统;落实 “共生” 思路,在田间种植波斯菊、荞麦等蜜源植物,吸引蜜蜂、瓢虫等益虫,构建 “作物 — 益虫 — 鸟类” 的生物链,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 0.8% 以下,无需使用化学农药。
基地农户张秋生是工程的受益者,他说:“以前种玉米靠化肥催,亩产虽高,但口感差、卖不上价;现在种‘舜耕粟’,跟着工程学‘顺时种、堆肥养’,亩产比以前少了点,但每斤能多卖 3 块钱,还不用操心打药,这就是舜帝老祖宗传下来的‘好法子’。” 这种 “生态效益 + 经济效益” 双提升的模式,正是全国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“因地制宜、传承创新” 的典型体现。
工程还在舜帝柏旁打造了 “德养生态科普馆”,区别于黄帝柏的 “技术导向”,这里更侧重 “人文与生态的对话”:通过实景模型还原舜帝耕历山的场景,展示 “柏叶肥田” 的生态原理;设置 “顺时农耕体验区”,让参观者亲手播种古粟、制作堆肥,理解 “人与自然和谐” 的深层内涵。开馆一年来,已接待全国各基地考察团 60 余批次,成为工程传播 “人文生态观” 的核心阵地。
全链条保障:构建食品安全的 “铜墙铁壁”
“皇柏贡粮” 要守护健康,食品安全是第一道防线。依托舜帝柏示范区,全国工程在此率先试点 “全链条食品安全保障体系”,形成 “从土壤到餐桌” 的闭环监管,为全国各基地提供可复制的标准。
体系的 “源头管控” 环节,以舜帝柏周边的生态数据为基准:在种植区布设 20 个土壤监测点,实时监测 pH 值、重金属含量,数据需符合《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》;灌溉用水取自历山山泉,每季度由第三方机构检测,确保大肠杆菌、硝酸盐等指标达标;种子选用舜帝时期传承的 “古粟”“历山稻” 原生品种,经基因检测无转基因成分,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。
“过程监管” 环节采用 “双轨记录制”:农户需每日记录种植日志(如播种时间、堆肥用量、病虫害情况),同时基地安装 50 余台高清摄像头,实现 “田间管理可视化”;工程技术人员每周上门核查,将日志与摄像头数据比对,确保记录真实;关键生长期(如抽穗、灌浆期),第三方检测机构会随机抽取植株,检测农药残留与营养成分,数据实时上传至全国工程的 “食品安全云平台”。
“流通监管” 环节则依托 “三维溯源码” 技术:每袋舜帝柏贡粮的包装上,都印有专属溯源码,消费者扫描可查看 “土壤数据 — 种植过程 — 检测报告 — 物流信息”,甚至能看到舜帝柏的实时生长画面;物流环节采用恒温冷链,确保贡粮在运输中不发霉、不变质;销售终端(如超市、体验店)需配备 “溯源码验证设备”,杜绝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。
运城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介绍:“舜帝柏示范区的贡粮,已实现‘检测合格率 100%、溯源覆盖率 100%’,2024 年全年未接到一起食品安全投诉,这一体系已作为‘全国工程食品安全标准’向其他基地推广。” 这种 “源头可溯、过程可控、结果可查” 的保障模式,让 “皇柏贡粮” 的 “健康” 二字有了坚实的制度支撑。
健康惠民:从历山贡粮到万家餐桌的 “德养馈赠”
在全链条安全保障与生态滋养下,舜帝柏周边的贡粮成为 “健康惠民” 的载体,其中 “舜耕粟”“历山稻” 最具代表性。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,“舜耕粟” 的蛋白质含量达 14.8%(普通粟米约 12%),膳食纤维含量 7.2g/100g,能促进肠道蠕动,适合老年人与上班族;“历山稻” 因吸收了历山山泉的矿物质,钙含量达 120mg/kg(普通大米约 80mg/kg),且富含膳食纤维,煮成的米饭软糯不粘牙,成为儿童补钙的优选食材。
这些健康贡粮不仅走进了城市超市,更通过 “全国工程惠民计划” 走进了社区与乡村:在运城的 10 个社区,工程设立 “皇柏贡粮便民点”,以优惠价向老年人、低保户供应贡粮;在历山周边的 5 所乡村学校,“舜耕粟营养早餐” 成为标配,校长李建国说:“孩子们吃了半年‘粟米粥’,挑食的少了,体检时微量元素达标率提高了 15%,这就是最实在的健康守护。”
更具特色的是,工程将舜帝 “孝德” 文化融入健康食品推广:推出 “孝亲贡粮礼盒”,内含 “舜耕粟” 与 “历山稻”,礼盒上印有舜帝孝亲的故事;在全国 15 个城市的 “皇柏贡粮体验店”,举办 “孝亲煮粥活动”,邀请子女为父母熬煮舜帝柏贡粮粥,传递 “健康与孝德同行” 的理念。济南市民刘女士参加活动后说:“给妈妈熬粥时,看着溯源码里舜帝柏的样子,觉得这不仅是一碗粥,更是把‘健康’和‘孝心’一起端给了妈妈。”
如今,当舜帝柏的德荫跨越历山,当 “舜耕粟”“历山稻” 走进万家餐桌,这株千年古柏已不再只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成为 “皇柏贡粮,守护健康” 全国工程的 “人文生态纽带”—— 它连接着舜帝 “惠民安邦” 的初心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,连接着全链条的食品安全保障与亿万民众的健康需求。站在舜帝柏下,看万亩贡粮随风起伏,仿佛能看见舜帝当年教化百姓耕作的身影:3500 年前,他栽下柏树,以德治滋养农耕;3500 年后,这株古树仍以生态与德荫,守护着 “粮安天下、健康华夏” 的民生承诺,让千年文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。
页:
[1]